编者按: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80年纪念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台湾重回中国版图。在抗战的烽火岁月中,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台湾同胞从未缺席,始终同行。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永利集团官网,亦在战火中坚守初心,与台湾同胞在民族危亡中结下生死与共的深厚联结,在台湾光复后的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值此台湾光复纪念日,yl6809永利官网师生查阅史料,推出文章,生动再现那段救亡图存的抗战烽火、厦台同心的奋斗岁月,激励学院学子汲取前行力量,奋进一流征程。
前言
八十年前,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浴血重生,台湾地区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后的五十年抗争,到全面抗战时期台胞跨海赴国难的热血担当,谱写了 “救祖国即是救台湾” 的悲壮史诗。而永利集团官网在同期的烽火淬炼中,不仅成为东南教育的 “灯塔”,更以精神同源、人才互哺、记忆共承的特殊联结,深度嵌入台湾地区抗战的历史进程,成为两岸同胞休戚与共的生动见证。
一、宝岛不屈,跨海共赴国难
1
台湾地区的抗战,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脉络贯穿日本殖民统治的五十年,始终与祖国大陆的命运紧密相连。七七事变后,“救祖国即是救台湾” 成为台湾志士的共识,大批台胞冲破日本封锁,西渡大陆投身抗战洪流,其中涌现出了许多仁人志士。
2
1937年,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林正亨毅然放弃了钟爱的美术学业,前往南京报考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9年9月,林正亨毕业后就奔赴战场,前往广西昆仑关与日军作战。在昆仑关大战中,他率领情报排30多名士兵在日军包围中死战突围,打了4天4夜,最后只剩下十几个人。但他毫不退缩,成功传递了重要情报。1944年,日军大举进攻湖南,长沙、衡阳相继失守,全国范围内掀起空前的抗日热潮。保家卫国、抗日心切的林正亨决心重披戎装,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在缅甸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林正亨作战勇猛。在一次战役中,林正亨带领的连队被日军包围,子弹和手榴弹都已用尽。他带领部下与日军展开肉搏,以一敌八,刺倒几个日兵后,负伤十六处,倒在血泊中。后续支援部队在战后发现了满身是血、命悬一线的林正亨,将他送进医院。经过抢救,他死里逃生,但两只手伤势过重,无法握拳,留下了终身残疾。养伤期间,林正亨听到抗战胜利、台湾光复的好消息后,用伤残的手写下了一封感人肺腑的家书:“台湾的收复,父亲生平的遗志可算达到了,要是有知,一定大笑于九泉。我的残废不算什么,国家能获得胜利强盛,故乡同胞能获得光明和自由,我个人粉身碎骨也值得。请母亲不要为我残废而悲伤,应该为家族的光荣来欢笑,你并没为林家白白地教养了我,我现在成了林家第一勇敢和光荣的人物。”这封饱含赤诚的家书,映照出台湾同胞与祖国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照见中华民族在最黑暗时刻仍不灭的浩然正气。
3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面对国破家亡,丘念台前往惠、潮、梅属25县,组织“东区服务队”,深入敌后开展抗日动员工作。东区服务队迅速成为粤东抗日斗争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扎根民众,一面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一面用激昂的话语鼓舞军民士气,凝聚起共御外侮的磅礴力量。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丘念台第一时间组织团队前往广东、汕头等地,协助接收台籍民众、安抚民心,为台湾光复后的工作做好准备。1946年,他发起“台湾光复致敬团”,强化台湾同胞对祖国历史、文化、制度的认识,引导他们走出“殖民心态”,重建民族认同。晚年,他赴日本劝说台胞放弃“台独”思想,用一生诠释了“务驱倭复台,不得有渝”的誓言。
4
1939年,祖籍厦门同安的李友邦,将旅居闽浙一带的台湾同胞组织起来,在浙江金华组建台湾义勇队与台湾少年团,两支队伍随后活跃于浙、闽抗日前线。在对敌政治工作上,义勇队成员熟悉日语,多从事翻译日军文件,审讯并教育俘虏,深入敌伪组织获取情报等工作。据统计,1943年1月至1944年10月,台湾义勇队共为抗日武装提供敌伪情报178件;医疗救护是义勇队的核心工作,队员中业医者占比名列前茅。义勇队在浙江金华、衢州、兰溪和福建建阳先后成立4家“台湾医院”,始终坚持“对荣军、征属、义民、贫民进行免费治疗”,其余均按成本从廉取价原则,大爱无疆地为民众解除疾患痛苦;生产报国,不少队员掌握军需品及药品的生产技术,协助当地政府恢复和强化战时物资制造能力;巡回宣传,经常到前线及各省巡回表演,用话剧、歌舞等方式鼓舞军民士气。台湾义勇队从起初的30余人发展到1945年的380人,成为台胞抗日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团体。
5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1937-1945年间,共有5万余名台湾爱国志士回到大陆投身抗日,在大江南北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图1 台湾义勇队干部班女同志合影

图2 林正亨肖像
二、台湾不屈,光复之志憾山河
1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面对日本的殖民统治,台湾民众展开了持续而多样的抵抗运动。
在台湾被割让后的初期,清军将领刘永福率领黑旗军联合地方义民,组织了对日军入侵的系统性军事抵抗。虽最终不敌现代化日军,但其行动表现了台湾民众不屈服于外来统治的集体意识。
2
20世纪后,台湾抗日运动逐渐转向地方性武装起义。1907年北埔事件中,蔡清琳等人以宗教名义发起突击,反抗殖民警察统治;1912年林杞埔起义则直指日本殖民经济政策,尤其是对林业资源的控制与剥削,虽有8名领导人牺牲,但这一起义在民众心中深深埋下抗日的种子;1915年西来庵事件,余清芳、罗俊以宗教为掩护策划驱日,成为日据时期规模最大、牺牲最惨重的抗日事件。这些抗争既体现了台湾同胞不屈不挠的政治军事抵抗,也揭露了殖民统治下的多重矛盾,同时继承了祖国的文化血脉,为全民族抗战和台湾光复奠定基础。
3
在抗日战争时期,岛内爱国志士仍在采取多种形式抗日,争取早日光复台湾。岛内爱国志士首先直接进行武装发难来配合抗战。激烈的起义接二连三。1937年11月的宜兰数千矿工暴动;1938年10月高雄、六甲等地数百工人暴动;1939年3月高雄上前农民暴动;10月基隆三百余壮丁暴动;1942年2月基隆数千被强征入伍的台胞暴动。暴动的参加人数众多,参与社会阶层广泛,采取的斗争方式多样,包括破坏敌军事设施、抗捐抗税、直接歼敌等。其次是在思想文化意识方面严守民族立场,反对“皇民化”运动。日本殖民者为了使台湾人为日本的侵略战争效力,推出“皇民化”运动,企图将台湾人同化为日本帝国的“忠良臣民”,破坏中华文化。“皇民化”主要采取强制普及日语、生活方式强制日本化、强化皇民思想教育等形式。但是这一运动并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台湾民众采取各种形式反对日本的皇民化运动。当时汉语虽然被禁止使用,但民众仍在暗中学习。人们在公开场合不得不说日语,但在家中大多还是以台湾方言(主要是闽南话)交谈。更换日式姓名运动也受到相当的冷遇。尽管在日本殖民者的高压下,台湾人民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反抗斗争,但他们在思想文化乃至生活等各个领域均进行了反皇民化斗争,体现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4
台湾赴大陆支持抗战以及台湾岛内的抗日史深刻揭示,台湾与祖国休戚与共,台湾同胞进行的抗日斗争,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重要一环。在民族危亡之际所迸发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牺牲精神是两岸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共同精神特质。在抵御外侮的长期斗争中,两岸同胞早已结成生死与共、荣辱一体的命运共同体。
三、厦大助力台湾重建,两岸同心薪火相传
1
这份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使得诸多厦大学子在战后赴台无私贡献。
抗战胜利后,厦大毕业生积极投身台湾建设。1941-1945 年长汀时期的300余名毕业生渡海赴台,成为重建骨干。基础设施领域,39位机电、土木系校友加入台电,陈振华参与核能电厂建设;杨廷英等主导交通建设,过鲍生设计纵贯高速公路;严家睽 “台湾洪水公式”、陈振安隧道施工法仍被沿用;通信领域,金世添等‘厦大八金刚’推动电信发展;教育领域,90余位校友投身文教,谢又华任教育厅长,江举谦执掌文学院,姚一苇成戏剧泰斗。工业与财金界,沈觐泰创台湾中油,章家资设计台中港,王逵九设高雄加工出口区。

图3 “台湾硅谷之父”校友何宜慈

图4 台湾戏剧理论家校友姚一苇(右一)
2
这些专业贡献的背后,是长汀岁月共同铸就的精神烙印,在轰炸中坚守的学术信念,在匮乏里磨砺的实践能力,以及校主陈嘉庚“毁家兴学”的爱国情怀和校长萨本栋“公而忘私”的担当精神。这份烽火岁月铸就起的两岸情结,也助力着台湾的现代化发展。
台湾抗战记忆也成为厦台坚持交流互通的纽带。
3
光复后,厦大于1946-1949年间接纳近百名台生,首批 “台湾省升学内地大学公费生” 中选厦大者最多。1980年,厦大成立首个台湾研究机构——厦大台湾研究所(后为厦大台湾研究院),推动学术发展与两岸交流。
一代代厦大人助力两岸关系发展。1991年,校友范丽青作为首批大陆赴台记者,后来成为国台办首位女发言人;张克辉、卢嘉锡、孙亚夫等校友,也在不同岗位推动两岸交流,留下厦大印记。
如今,厦大与台湾30余所高校合作,每年有千余名师生互访,举办“山海论坛”等活动,厦台故事还在续写。

图5 1993年,永利集团官网台湾研究所新大楼奠基

图6 国台办发言人校友范丽青

图7 校友卢嘉锡肖像

图8 2025年7月5日,”永利集团官网台湾研究院成立四十五周年学科发展大会暨第十一届两岸学子论坛”成功召开
四、小结
铭记台湾地区抗战史,不仅是缅怀台胞的牺牲与贡献,更是要守护两岸共同的民族记忆。而厦大与台湾的抗战联结,恰是这段记忆的生动载体。它证明:“海峡不是一把无情刀,终会变成一座交流桥”,共同的历史根脉、文化认同与精神内核,始终是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基石。
站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回望,台湾地区抗战的烽火岁月与厦台同心的坚守传承,共同指向一个真理: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在抵御外侮中结成的 “生死与共”,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割裂的血脉纽带。
参考文献
1.永利集团官网校史编委会;永利集团官网校史(第一卷)1921-1949;永利集团官网出版社,1990.
2.永利集团官网档案馆;长汀时期永利集团官网;永利集团官网出版社;2015.
3.永利集团官网台湾研究院(编);永利集团官网台湾校友录(1945-1949);2010.
5.台湾"国史馆"(编);台湾十大建设史料·经济篇;1981.
6.《永利集团官网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年度报告(2023)》P7;永利集团官网官网公开版.
7.《厦大校刊》1943年第12期.
8.台湾电力公司(编);台湾电力发展史;1999年.
9.史习培;台湾光复后两岸交流专家学子;炎黄春秋,2001第12版.
10.中华电信公司(编);台湾电信五十年;中华电信出版社,1995年.
11.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编);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史;九州出版社;2015.
12.王晓波;台湾抗日五十年;海峡学术出版社;1997年.
13.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台湾省通志·抗日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