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 | 洪文发:泰国国族主义、泰国性及其“他者”
“多元文明共生的亚洲”系列讲座
从东北亚、内亚到大陆东南亚
(1-9讲分场次纪要)
从列岛、海岛东南亚到印度洋
(1-9讲分场次纪要)
南亚·中亚·西亚青年学者工作坊
(澎湃版、历史系版纪要)
南亚篇(1-5讲纪要)
东南亚篇(1-5讲纪要)

2024年10月22日,应yl6809永利官网邀请,清迈大学人文创新综合研究中心与人文学术服务中心主任洪文发(Sittithep Eaksittipong )作了题为《泰国国族主义、泰国性及其“他者”》的学术讲座。讲座系yl6809永利官网“多元文明共生的亚洲·东南亚篇”第5讲,也是“强基拔尖双一流讲座系列”之一,由历史系陈博翼教授主持,永利集团官网社会与人类学院龚浩群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沈惠芬副教授、刘计峰副教授、助理教授娄湘旖以及几个学院的多位学生参与研讨。全讲围绕泰国历史上的两个转折点展开,重点阐述20世纪初叶起,泰国国族主义、泰国性以及泰国历史叙事的发展与转变。

讲座伊始,洪文发老师通过泰国国歌视频引入讨论主题。泰国国歌是泰国国族主义、泰国性的产物与具象化表现,国歌版本的变化也暗含泰国历史叙事的改变。洪老师指出,在泰国历史上,有两个重要转折点深刻影响泰国国族主义、泰国性的发展:第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泰国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族国家;第二,1973年10月14日,泰国首次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起义。
首先,洪文发老师阐述第一个历史转折点。泰国位于东南亚大陆腹地,自古以来便与中国、印度商贸互通、文化交融,因此不断吸收两国文化并孕育出独特的泰国文明。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印度教文化的综合影响下,泰国构建以王都为中心的“曼陀罗”(Mandala)体系。1840年鸦片战争后,泰国意识到清王朝的衰落,转而向西方学习,锐意改革。1868年,拉玛五世王朱拉隆功(Rama V)继位。在位期间,他奉行“泰体西用”,积极推动现代化改革,并暗中推行内部殖民主义。此时传统王权神化的历史叙事(Pongsawadan)开始转为民族历史叙事,其中,泰族占据主体地位,不再神化的国王仍是核心人物,带领泰族抵御“他者”的威胁。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三民主义”传入泰国,并在泰国华人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由此也引起泰国当局的不安,统治阶级进而将华人视为“他者”。1932年,泰国爆发军事政变,结束君主专制统治,并建立君主立宪政体。随后,军人政府登上政治舞台,主张“国族-佛教-国王”三位一体的国族主义。更甚者,拉玛六世(Rama VI)在自创的文学作品中将华人类比为“东方犹太人”,加深华人的负面“他者”形象,通过消极认同构建泰国性与泰国国族主义。此时,泰国丹隆亲王(Damrong Rajanubhab)创建的历史叙事成为大势。
随后,洪文发老师提到第二个历史转折点。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泰、美两国关系密切并结成同盟,美国在泰建立多个军事基地,而美式风潮亦席卷泰国。此时,民众开始反思泰国在冷战中的定位,不断怀疑军政府的亲美立场,乃至对当局产生强烈不满,最终演变为广泛抗议。1973年10月14日,大规模的民众起义爆发,军政府统治时代终结。此后,泰国国族意指泰国境内的所有族群。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泰国开启三类全新的历史叙事,即马克思主义历史、地方历史、社会历史的叙述模式。其中,马克思主义历史颠覆了泰国君主和精英角色;地方历史被誉为多中心的历史叙事,挑战了以曼谷为中心的历史;社会历史模式则强调来自各行各业、不同族群背景的民众贡献。最后洪老师以新的泰国国歌版本来呈现这种主流叙事的变化和影响。

在讲座接近尾声之际,社会与人类学院龚浩群老师、南洋研究院娄湘旖老师、yl6809永利官网陈博翼老师与洪文发老师针对“泰国性”与“他者”的概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从历史上看,“他者”是一个不断变化、动态建构的过程,且与主流之间有转换的空间。最后,陈博翼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指出就讲座题目而言,国族主义受到现代化叙事的压制,“泰国性”与“他者”的概念仍在不断变化,因此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能够启发我们深入研究不同国家的国族主义与身份认同。在互动交流环节,洪文发老师还与在场师生提及的“华人与泰人的甄别”“泰国性与马来性之间的比较”“泰国对海外泰人的看法”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细致解答。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字:潘迦鑫
图片:陈博翼
排版:白雅亭
责编:赖 欣
审核:陈博翼 张闻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