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 | 清代中国南部边疆的竞争与冲突
前言
2025年4月26日14:30-17:00,由yl6809永利官网主办的第 13 期永利集团官网近现代史青年学术沙龙“清代中国南部边疆的竞争与冲突”在南光一 202 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属于双一流系列讲坛、强基拔尖人才培养系列讲座。讲座由yl6809永利官网伍伶飞副教授主持,主讲人为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霍仁龙,与谈人分别是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教授郭满、yl6809永利官网博士生刘琪。

首先,霍仁龙老师围绕“近代英国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地图测绘及其影响”发表演讲,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霍仁龙老师介绍了后殖民地理学关于权力、知识和地图测绘等相关的理论内容。在第二部分,论述了近代英国在中印边境地区进行地图测绘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地图测绘的空间演变特征,并对英国测绘的地图资料进行了分类。在第三部分,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对康熙《皇舆全览图》中西藏地区进行了数字化,量化研究了康熙《皇舆全览图》及唐维尔改绘后该区域地图的精度问题,认为康熙《皇舆全览图》首次较为准确地呈现了西藏地区地理知识体系。在第四部分,以藏南地区为例,详细分析了近代英国利用地图测绘等为手段建构中印边界殖民话语的历史过程,独立后的印度继承了英国的殖民话语,并以此作为所谓“证据”非法侵占了中国藏南地区领土。在第五部分,霍仁龙老师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对近代以来英国人在西藏地区的地图测绘与西藏地理知识生产的相关研究成果,近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派遣大量测绘人员、军事考察团和间谍等到西藏地区考察和地图测绘,对西藏重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如“神山圣湖”“一江两河”和西藏重要城镇等在地图上的标绘不断完善和准确。

接下来,郭满副教授以“康熙《皇舆全览图》中的台湾测绘、流变问题考析”为题汇报。他先讲述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背景与台湾留白现象。康熙《皇舆全览图》耗时十年完成,测绘采用经纬实测技术,但受传教士活动范围限制,新疆、西藏、贵州、广西“生苗区”及台湾后山等地或未完全测绘,或以留白处理。台湾后山在国内诸版《皇舆全览图》中均标有“大山番界”并留白,其原因一是受清初台湾开发程度限制,后山因汉“番”分界难以进入实测;二是测绘者(西方传教士)的疆域认知与传统中国边疆观念存在偏差,误将未开发区域视为“非中国领土”。
继而,他介绍《皇舆全览图》在西方的传布和流变。《皇舆全览图》完成后经传教士传入欧洲,以法国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1735 年)及衍生地图集为主要传播载体。值得注意的是,在欧洲流布的版本中,中华帝国全图的台湾后山 “空白” 被填补完整,而福建分省舆图仍保持留白原貌。这一差异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欧洲学者认可传教士实测成果的精准性,在总图中保留测绘范围外的区域时,可能参考了其他历史地图补全轮廓;另一方面,西方对中国地理知识的认知存在路径依赖,杜赫德等编者受限于传教士书信信息,在分省图中延续了 “留白” 的原始记录。
郭满副教授认为,地图不仅是指引方向、获取知识的实用工具,更是一种认知观念的直接体现。在梳理冯秉正等测绘台湾的历史,厘清其在绘制地图中所植入的有关领土、疆界的观念后,结合台湾历史发展的具体历史语境,才能理解台湾后山留白的真实原因所在。

然后,博士生刘琪对“中英滇缅边界谈判中的掸邦问题”进行汇报。刘琪运用英国外交部档案、印度事务部档案以及私人档案,对1885年至1891年英国提出的滇缅、暹缅边界方案加以考察,力图呈现英暹勘界与中英勘界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大陆东南亚当时存在的复杂的英、暹、法、中四国关系。他认为,第三次英缅战争前后,英国设想滇缅南部以萨尔温江为界。此后为解决暹缅边界纠纷,英国对暹缅边界进行多次实地踏勘,极大地推进了英国对该地区地理形态和资源的认知,促使其英国基于统治需要和经济考量放弃了原本以萨尔温江为界的想法。然而在英法领土之间以暹罗和中国构筑缓冲区域的需要仍然存在。基于帝国利益的需要,英国决定将江澄让与暹罗,将孟连和江洪“让与”中国,滇缅南部边界方案由此形成。
三位与会人的汇报结束后,现场进入热烈的讨论环节,师生围绕中国边疆问题各抒己见。现场师生表示,此次沙龙不仅深化了对中国边疆史的学术认知,更感受到现实课题与边疆问题研究的紧密联系,期待后续的青年沙龙展开更深入的学术对话。
文字:李海玟
图片:黎佳韵
排版:关曈欣
责编:张含笑
审核:伍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