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7日至19日,“弦音嘈切:编织美国历史的城市经纬”暨第七届美国城市史论坛于永利集团官网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yl6809永利官网、美国史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协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高校的7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鹭岛,共赴学术之约,以多元视角一同编织美国历史的城市经纬。
论坛开幕式 由韩宇教授主持,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前任理事长王旭、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张洪谋、上海立达学院党委书记李艳玲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王旭教授 首先回顾了美国城市史论坛创办以来赓续不辍的历程,细致解读了本次论坛海报的设计巧思,并逐一介绍了主办与协办单位的相关情况。随后,王旭教授分享了个人学术生涯的缘起——自东北师范大学求学期间偶然与美国城市史研究结缘后,在这一领域深耕不辍所获得的成长与收获。谈及论坛核心议题,王旭教授强调,本次论坛聚焦城市研究,尤其关注中小城市与县城的承载能力建设及城镇化发展实践,这与国家相关政策导向高度契合,深刻体现了学科发展与国家城市规划需求的同频共振,彰显了学术研究服务现实的重要价值。最后,王旭教授向长期以来支持美国城市史论坛发展的各界友人及学界同行表达了诚挚谢意,并高度肯定了论坛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凝聚学界共识、增进同行友谊、助力共同成长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张洪谋助理教授 首先介绍了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与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的发展概况,并强调城市研究与城市史研究深度融合的重要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其次,张洪谋助理教授分享了自己依托城市规划的学科背景踏入城市史研究领域的历程,以及对该领域的深厚研究兴趣,明确表达了希望通过跨学科、多领域协作,共同推动城市治理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愿景。随后,张洪谋助理教授聚焦中美城市比较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指出中国“城市”概念与美国“城市统计区”在界定标准、内涵上的显著差异。此外,他围绕中国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轨迹及其对居民身份认同的深远影响展开探讨,重点剖析了美国的区域委员会与中国地级行政区在功能定位、运行逻辑上的相似性,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李艳玲书记 结合个人丰富的学习经历与人生积淀分享了三点深刻体悟:其一,需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既要专注学术研究的深化,也要注重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其二,要始终传承恩师前辈的自觉担当精神,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其三,要格外珍惜同辈同门间的深厚情谊,同时高度重视青年才俊的中坚作用。李艳玲书记谈到,导师的悉心指导与团队的凝心协作是学术道路与事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勉励大家珍惜每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将所学知识与研究成果切实转化为服务国家发展的动力,尤其在城市史研究领域,要充分挖掘历史智慧,为当代城市建设与治理提供有益借鉴,助力国家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本次论坛邀请复旦大学黄仁伟教授、北京大学侯深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李文硕教授发表 主旨演讲 ,由李莉教授主持。
黄仁伟教授 聚焦数智化浪潮与“一带一路”背景下未来城市的转型趋势、多元形态及发展挑战。未来世界城市以数智化(物联网、智能化、无人化)为核心特征,空间形态向扁平化、生态化转型,空间距离缩短、产业交叉加速,CBD功能重构。全球城市类型愈发多元,涌现生态、枢纽、科技等诸多类型。同时,城市发展呈现显著分化:中国走创新城市化道路(西部城市群、新的枢纽城市、全方位对外开放),全球南方城市化分化明显(与“一带一路”相结合的新兴城市群、后殖民时代的城市包袱),欧美城市形成三重结构(金融中心城市趋向衰落、科技走廊财富集中、外来移民形成新的贫民窟)。
侯深教授 聚焦城市史与海洋史的融合。侯深教授以洛杉矶从19世纪末的小村庄发展为现代沿海城市的历程为线索,重点阐述了洛杉矶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尤其是与海洋的关系。尽管洛杉矶的地理特征使其与海洋紧密相连,但其城市叙事更多聚焦于与山、沙漠及农田的互动,而非海洋。这一观察提出了城市史研究中对海洋因素关注不足的问题。侯深教授进一步追溯人类对海洋的认知转变,强调海洋环境史研究的兴起与方法论革新,结合布罗代尔的相关研究及多部著作,通过青岛与洛杉矶等案例比较,分析海岸城市的生态交错带属性、海洋城市化影响及城市对海洋的消费与环境风险,呼吁城市研究融入海洋思维。
李文硕教授 聚焦情感在历史研究和城市变迁中的重要角色。李文硕教授指出,情感不仅影响历史事件的进程和个体的决策,还深刻塑造了城市的面貌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实践,可以揭示情感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以及个体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李文硕教授强调了当代社会信息爆炸和技术发展对认知、情绪和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理解和应对这些情感挑战对于个人和社会成长的重要性,认为情感不仅涉及对社会构建的分析,还可以深入探讨人的内心世界,呼吁在快节奏的时代中追求学问和理解人性的本源意义。

本次论坛组织了“悦读城市:西南大学李晶教授著《纽约市公共卫生制度的构建(1866-1920)》 新书研讨会 ”,由永利集团官网罗思东教授主持。首先李晶教授在视频中回顾了公共卫生领域的演变、历史背景及1869年至1920年纽约市公共卫生制度的构建历程,并认为这是理解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形成的关键。与会学者围绕本书中所涉及的城市治理、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及社会自治之间的权力博弈、制度构建中的阶层博弈、公共卫生在郊区化时代的角色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整体而言,与会学者高度肯定了该研究的内容深度、研究方法及学术价值,对该书的研究系统性、论述体系化以及对公共卫生领域创新的贡献作出高度评价,并表达了对公共卫生领域研究进展及未来方向的关注与期待。

本次论坛小组讨论共安排五场,分叙如下。
分组讨论第一组:城市治理、社会秩序与空间重构
本组讨论聚焦城市治理、社会秩序与空间重构这一核心议题,共汇集六篇学术论文,涵盖城市空间生产、住房政策演变、工业遗产治理等多个研究维度。与会学者以跨学科视角、多元案例和深厚的理论关怀,对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政治、种族隔离、福利制度转型等重大问题展开探讨。
杨长云副教授(上海大学)以芝加哥南区华盛顿公园社区为个案,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框架,深入剖析了第一次大迁徙时期种族隔离与城市改革交织下的空间政治。华盛顿公园的“黑人化”不仅是人口迁移的动态表征,更折射出种族冲突、阶级分化与社会秩序的深层重组。白人通过暴力与迁移实现非正式的空间隔离,黑人则在环境非正义的压迫中,以休闲空间的再占领和再创造回应体制性排斥。围绕绿色空间与游戏场的争夺,既呈现了黑白种族的空间博弈,也暴露了黑人文化精英与底层劳工之间的阶级张力。
王毓敏副教授(郑州大学)对费城警戒委员会(1837-1863)这一民间组织的研究,揭示了废奴运动时期公民社会在应对奴隶制压迫中的主动作为。警戒委员会作为地下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协助奴隶逃亡、提供生活保障与法律援助、宣传废奴思想等活动,不仅促进了废奴运动的发展,为奴隶制的最终废除准备了条件,而且展现了黑人的力量,为20世纪50年代的民权运动提供了范例。该研究为理解19世纪中叶美国城市中种族矛盾与政治冲突提供了独特视角,同时也揭示了公民自治组织在城市社会秩序维护中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
王洋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关注城市治理中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她以萨凡纳公园广场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从18世纪殖民初期的“网格—广场”雏形,到19世纪工业时代的功能拓展,再到20世纪以来历史保护与现代更新的三阶段演变脉络。研究发现,萨凡纳公园广场的演变实现了殖民时期秩序理念、工业时代效率理念、后现代人文理念的层层叠加与有机融合,为当代城市历史空间保护、规划理念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范式。
张骁虎老师(湘潭大学)同样援引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对匹兹堡工业遗产治理与城市空间重塑进行了系统考察。他指出,工业城市的衰落不仅是产业凋敝的结果,更是城市空间再生产受阻的表现。匹兹堡通过工业遗产的生态修复、功能拓展、文化叙事构建和多元治理,构成了高度系统化的空间再生产机制,推动工业遗产从“城市伤痕”转变为“希望之地”。
刘博然老师(广西师范大学)聚焦住房政策演变中的制度逻辑与社会排斥机制。他对美国新联邦主义视阈下的HOPE VI计划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公共住房政策从联邦保障向市场规训的转型。HOPE VI计划以公私合作和混合收入社区为核心机制,表面上推动了社区物理更新和资本回流,实则形成了隐性的“规训效应”——居民必须符合就业、收入与行为规范才能获得留居或回迁机会。这种绅士化逻辑在制造“复兴”社区的同时,也同步生产了驱逐的现实,将结构性贫困问题转化为居民能否完成“自我改造”的私人责任。
李莉教授(永利集团官网)聚焦于20世纪美国住房政策的隔离导向。美国住房政策历经“阶层”“城郊”到“社区”三次身份划分,少数族裔始终属于被排斥的弱势身份群体。这种现象的形成与美国联邦政府住房政策的“身份隔离”导向密不可分。新政时期,联邦政府按“阶层身份”将住房政策一分为二;二战后按城郊身份划分,形成城市公共住房与郊区私有住房的二元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住房政策按“社区身份”重新规划。联邦政府这种“身份隔离”的政策设计不仅未能消除种族隔离,反而通过制度化手段固化了居住隔离格局。

分组讨论第二组:环境、气候、卫生与城市发展
本组讨论围绕环境、气候、卫生与城市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共汇集五篇学术论文,涉及公共卫生立法嬗变、环境污染区域治理、气候环境史书写范式、城市景观文化建构等多个研究维度。与会学者以跨学科的理论视野、扎实的史料支撑和深刻的现实关怀,对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治理困境、公共卫生权力边界、气候史学范式转型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高艳杰教授(永利集团官网)通过对20世纪初美国博览会中“菲律宾人”形象的系统分析,揭示了文明使命话语在帝国主义扩张中的作用机制。美西战争后,美国政府为摆脱帝国主义标签,将文明使命概念引入殖民框架。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菲律宾保留地被打造为人类动物园的样板,通过对“菲律宾人”内部野蛮、半文明和文明的等级分化,进一步证明了美国对菲律宾所谓文明教化的行为的殖民本质。论文揭示了美国在迈向国际主义过程中如何运用文化外交手段重塑国家形象,以及文明等级论如何成为美化帝国主义行径的常态模式。
郭巧华教授(武汉大学)以屠宰场组案与洛克纳案为核心,深入剖析了美国最高法院在社会转型时期对公共卫生概念与州治安权范畴的界定。在1873年屠宰场组案中,以公共卫生为由限制个人权利的合宪性受到极大质疑。镀金时代的社会转型客观上扩展了州治安权的范畴,与此同时细菌学理论的革命性突破更使公共卫生概念从传统的环境卫生向个人卫生、强制疫苗接种等领域泛化。最高法院虽支持医学专业化改革和强制疫苗接种的合宪性,但对公共卫生概念的无限扩张始终保持警惕,并最终在1905年洛克纳案中试图重构公共卫生在州治安权中的适用边界。
刘晓卉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探讨气候史与气候环境史的范式差异。传统气候史关注气候变迁本身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而气候环境史则聚焦气候与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双向互动。与气候史学者相比,环境史学者具有三个鲜明特征:第一,不仅关注气候本身的变迁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重视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改变;第二,关注由气候变化所引发的人类社会与其它生态要素之间复杂多元的互动;第三,受文化转向的影响,更加注重对社会文化等历史要素的深入分析,并将人类对气候的认知纳入研究范畴。
吴小凡老师(上海外国语大学)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加州“西班牙化景观”的流行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这种景观审美生产对城市发展模式、空间分层与区域认同的深远影响。研究指出,所谓“西班牙风貌”并非对历史形态的真实延续,而是一种借助“西班牙过去”进行的文化再造。它通过符号化的建筑语言建构出一种被想象的历史连续性,既回应了地方社会在身份认同上的需求,也迎合了旅游业与房地产市场对可复制景观的追求。
罗超副教授(西华师范大学)从法律史角度探讨了杰弗逊·戴维斯案的撤诉问题,揭示了美国南北战争定性的困境。研究指出,联邦政府在宪法上将这场冲突视为叛乱行为,但在实际镇压南部邦联时,被迫逐渐按照对外战争的原则来应对一系列复杂局势。这种做法在客观上构成了南部邦联的交战身份,使联邦最高法院难以对戴维斯定叛国罪。此案的撤诉凸显了南北冲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特点,也反映出法律框架在应对内战这一特殊情境时的困境。
分组讨论第三组:跨国视野与城市叙事的重构
本组讨论聚焦中美欧城市史研究的多元议题与跨学科视野:学者们既探析肯尼思·杰克逊的研究思想、美国郊区定义与郊区化进程等美国城市史核心议题,也探讨移民政策演变、城市与国家权力关系及中国现代城乡态度等重要课题,展现了城市史研究的丰富维度与跨国对话价值。
曹升生教授、林润泽同学(安徽师范大学)结合肯尼思·杰克逊的早年生活和求学经历,依托于其以《马唐草边疆》一书为代表的系列专著论文,以求探明杰克逊的城市史研究思想及其影响。从研究“马唐草”所象征的郊区边缘,再到聚焦“帝国之城”纽约所代表的都市核心,肯尼思对大都市的衰败与复兴的核心关怀一以贯之,其研究不仅构建了“马唐草范式”,亦推进了公共史学实践。
刘敏老师(华东师范大学)首先指出美国城市研究文献中学者们对郊区概念表述多样、定义宽泛的问题,因而,她突破一时一地的局限,结合学者们的争论和世界其他城市历史发展的普遍经验,认为定义郊区的最好方式是从郊区与城市相对立的特征入手,即美国的郊区与城市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公共空间。此外,她从美国郊区的定义出发,系统梳理了美国的郊区化进程,分析其起点和快速发展阶段,并指出美国郊区化并没有完结,至今仍在持续进行。
刘雨石老师(闽南师范大学)探讨了美国城市史不断社会科学化并经历公众转向的过程。20 世纪 30 年代城市史研究兴起伊始,以老阿瑟·施莱辛格和卡尔·布里登博为代表的城市史研究,其研究对象的公众维度及研究视角的公众视角中就孕育着城市史研究的公众性。到了20 世纪 40 年代,奥斯卡·汉德林则进一步推动城市史的社会科学化,并对早期“新城市史”研究产生诸多影响。此外,他认为,由于社会的维度始终影响着美国城市史研究,美国的城市史学的社会科学化过程中所催生的诸多流派亦经历着公众转向。
王宇翔副教授(太原师范学院)回顾和分析了加州1990年代通过反移民立法以来移民政策和与联邦关系的演变。他梳理了法案提出后加州的拉美裔积极入籍与投票导致加州政治重组乃至立场转变,最终其亲移民立场使得它和联邦政府之间出现冲突的过程。他指出,1990 年代在加州出现的反移民立法此后在全国层面和加州内部走向相悖,这种背道而驰使得加州和联邦政府在特朗普当政后产生直接碰撞,而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消解,值得继续关注。
师嘉林副教授(四川文理学院)分享了对伊丽莎白·莫卡博士《追寻自由的城市:欧洲城市对抗利维坦》一书的书评。他指出,伊丽莎白·莫卡大量借鉴了跨学科的理论和概念,从中世纪欧洲城市形成,到16世纪城市确立主要制度特征并发展专业市政官僚体系,再到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市政主义运动和全球市政互助实践,分析城市作为国家形成基础与力量源泉,逐渐脱离国家轨道进入“自由领域”并实现国家权力重组的过程,为未来城市跟国家之间权力协调提供了新范式。
梁心老师(永利集团官网)关注到1930年代上海迅猛发展,“逃离上海”的反都市声音随之出现,从而引发思想界“农村回得去吗”的讨论。通过分析《申报》《新中华》等刊物上读者以及左翼文学影响的作家等群体展现出的既未必完全认同于都市、却又无法回到乡村的消极态度,她指出,这种游移于城乡间的态度是中国现代都市化的吊诡后果。
本研一体化论坛第一组:城市改革与公共治理
本组讨论聚焦欧美城市史研究的多元议题与创新视角:涵盖进步时代美国市政改革、公共卫生治理、城市空间建构,及伦敦水荒治理、纽约警察改革等欧美城市治理关键议题,以跨学科视野探索权力博弈、知识流动、感官感知等核心维度,展现了青年学者在城市史研究中的学术活力与探索精神。
文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通过进步主义时代费城城市供水系统改革,管窥该阶段美国城市治理的困境与突破。他具体探讨了费城市政府实施系统供水改革的原因、改革的重要维度、供水工程和城市政治及其与公共卫生之间的联系。他指出,费城市政供水改革通过水文调查、净水技术研究等知识生产,过滤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为代表的技术干预,以及水表计量方法及节水宣传等行为和思想规训,将市民身体和城市空间纳入科学管理体系。
徐欣蕊(上海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关注支持游戏场这一新兴的城市空间存在的认知前提和知识基础,将城市改革者简·亚当斯与雅各布·里斯的情感表达、观点分析、理论建构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分析他们在情感与道德层面上推动游戏场知识生成的过程。她提出,源于改革者对社会秩序与人类品格的浪漫想象,“游戏场”作为城市治理、道德教育与社会改良的交汇点,在其建设过程中一种以情感、经验和理想为基础的“游戏场知识”逐渐形成。
魏晓婉(上海师范大学)分析了进步主义时期美国社会城市认知转向及原因,以权力话语为视角,聚焦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社会城市认知的两条路径,展示进步主义时期美国社会城市认知的积极转向,并着重探索引发美国社会城市认知转变的内部性原因,认为推动转向发生的底层动机在于以城市中产阶级为核心的进步派人士调整权力分配方式的诉求。
张静薇(西南大学)以20世纪初助产士职业化进程为例,研究了医学知识流动与美国联邦公共卫生权力扩张之间的关系。她在知识流动的视角下考察助产士的职业化进程,并将其置于联邦公共卫生权力空前扩展的历史情境中,旨在探析医学知识的流动何以推动助产士的职业化,继而完成了联邦公共卫生权力在母婴保健领域的扩张。
严涵(永利集团官网)通过研究19 世纪末的伦敦水荒,探究英国城市灾害治理中的政治博弈。他首先考察灾前各个主体在供水权争夺过程中的博弈背后的政治生态变化问题,分析伦敦水荒中多元主体的救灾策略及存在的制度缺陷,而后探讨灾后大都会水务局形成过程中的各派博弈与妥协。不同于国外学者对水荒爆发的简单归因,他提出伦敦郡议会因未能正确认识伦敦各派之间复杂的政治生态而作出错误决策,最终导致水荒爆发的结论,并试图以此对当前国内外城市规划学界对城市韧性的研究进行反思。
唐婉(永利集团官网)探讨了19 世纪中期纽约警察改革中的州市博弈。她以 19 世纪中期纽约警察改革为切入点,分析《都市警察法》及其后续的政治斗争,认为《都市警察法》是州权对地方自治的强行介入,而城市的反抗体现了对地方自治的维护,进而展现州与市之间围绕警察控制权的博弈,揭示美国城市治理的结构性矛盾。
朱林(永利集团官网)将气味感知与芝加哥屠宰加工业的环境污染治理相联系,关注芝加哥屠宰加工业气味的特性,分析气味感知如何成为社会阶层与环境意识的符号,并推动公共卫生与城市治理的制度化进程。她认为,芝加哥不同群体的气味感知差异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影响了不同群体的参与,从而塑造了芝加哥治理参与的“嗅觉政治秩序”。
钟骏杰(永利集团官网)以南加州为例,探讨美国西南部城市供水与城市化特征之间的紧密联系。他将南加州的城市供水问题与洛杉矶大都市区的形成相结合,考察跨越行政边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分配与协调,进而实现将这一问题从权力、技术、西部史到空间、环境、城市史的视角转换。
本研一体化论坛第二组:住房政策演变与跨国城市比较
本组讨论横跨公共住房政策对帮派活动的潜在作用、战后芝加哥公共住房政策与黑人帮派的关联、活动房屋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以及城市化进程中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展现了青年学者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对问题的深刻思考。
李坤翱(上海师范大学)以战后公共住房政策为脉络,探讨其对芝加哥黑人帮派活动的溢出效应及组织形态变革的影响。从1949年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开始,至1992年希望六号计划拆除大部分综合高层住房,公共住房政策的转型引发了帮派活动的深刻变化,包括从公共住房社区的控制权夺取到街头的扩散,以及毒品交易与暴力事件的增加。政策的种族隔离性和公共服务缺位加剧了社区的负向外溢效应,形成了非法活动与社区治理的扭曲共生模式。
丁裕莹(永利集团官网)探讨了活动房屋从20世纪20年代的旅游工具,经过技术革新和政策支持,逐步转变为美国低收入人群重要住房来源的过程。活动房屋因其经济适用性,在二战期间及战后缓解了住房短缺问题,并在70年代通过联邦立法确立其合法地位。尽管面临地方政策限制,活动房屋已成为美国住房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陈子衡(永利集团官网)讨论了在20世纪80年代财政压力、政策设计缺陷及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的兴起的背景下,美国联邦住房政策经历了从“砖头”补贴到“人头”补贴的重大转型。1983年《住房与社区发展法案》的出台,标志着政策从直接补贴转向更灵活的住房券补贴,同时保留了小规模的搬迁与开发项目。这一转型提高了市场效率,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政策调整反映了财政、政治及社会需求的平衡,对后续美国住房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费宇航(永利集团官网)探讨了美国大弯国家公园环境治理的演变。1944年创建的大弯国家公园地处美墨边界,环境问题错综复杂。由于污染源涉及两国边境发展,美国与墨西哥开展合作,历经分治、共治及综治三个阶段。大弯国家公园的建设历程反映了单一国家的治理行动难以根除跨境污染,公园环境需要两国共同维护。双方治理政策不仅受到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受到政治诉求的驱动,当国与国的外交关系发生变化时,跨境治理亦受其影响。
赵晓芸(永利集团官网)围绕印尼的城市化发展、学术研究现状及史料挖掘展开。印尼作为东南亚大国,在其城市化进程中,雅加达等城市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者关注印尼从殖民时期到现代的城市发展,特别是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学界对印尼城市的研究多集中于爪哇岛,外岛城市的研究相对不足。史料方面,荷兰国家档案馆和印尼国家档案馆是重要资源,但存在资料不连续、损坏等问题,需结合国际机构材料进行研究。
潘家鑫(永利集团官网)讨论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安居模式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传统家庭模式式微,老人安居问题成为政府不可忽视的社会难题。1982年开始,新加坡政府一改被动姿态,聚焦提升老人自主生活能力与拓展社区服务功能,通过道德感化、法律规范、政策优惠三大途径巩固家庭在老人安居模式中的核心地位。到20世纪末,在新加坡,由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共同参与的四维安居模式最终成型。
自2019年肇始于永利集团官网,美国城市史论坛已历经七载深耕。作为我国美国城市史领域的学术盛会,本届论坛以“弦音嘈切:编织美国历史的城市经纬”为主题,奏响了跨学科对话与代际传承的学术之音。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新态交融,中外城市史研究碰撞互鉴,为解析美国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独特性提供了多元视角。精彩纷呈的主旨演讲与热烈深入的分组讨论,不仅为“编织美国历史的城市经纬”注入了丰富内涵,更凝聚起学科发展的共识与力量,推动美国城市史研究在传承中开拓、在对话中前行。

纪要整理:李尚、操浩宇、陶易颖
校阅: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