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考古团队在福建南日岛海域出水瓷器产地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出水瓷器的精细化产地研究是水下考古以及外销瓷考古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福建海坛海峡及其周边海域作为古代海上交通要道,水下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对其出水瓷器的产地进行精细化研究,对于理解外销瓷生产与海上贸易模式至关重要。
近日,yl6809永利官网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上发表了题为“Provenance study of sequan porcelain bowls from two shipwrecks near Nanri Island, Fujian, China”(《中国福建南日岛海域两艘沉船出水涩圈碗产地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团队运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对福建南日岛海域两艘沉船(北土龟礁2号和北日岩6号)出水的涩圈碗进行了精细化成分分析,成功溯源其产地,并揭示了复杂的区域贸易模式与流通路径(图1)。

图 1 南日岛海域附近两艘沉船位置示意图
以往的外销瓷研究多集中于大型远洋沉船(如南海I号、华光礁一号、爪哇海沉船等)及著名窑址(如龙泉窑、景德镇窑、德化窑等)生产的瓷器,而该研究聚焦于小型商船及其所载的粗制瓷器——涩圈碗(图2)。这类瓷器因其内底刮釉工艺便于叠烧,属于低成本大宗商品,在福建多处窑场都有烧造,并在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中流通甚广。然而,由于其外观简单且风格不明显,其具体产地与贸易路线长期以来未得到细致探讨。

图 2 南日岛海域两艘沉船出水涩圈碗标本
研究团队对两艘沉船出水的涩圈碗进行了pXRF成分分析,并与福建沿海的浦口窑、庄边窑和东门窑三处窑址的参考样品进行比对(图3)。结果显示,这两艘沉船的涩圈碗全部来源于福建连江浦口窑,并可进一步细分至浦口窑内部的不同次级产区(图4)。这一发现不仅厘清了浦口窑在普通外销瓷生产中的地位,还揭示了窑址内部可能存在的精细区域分工与生产体系。结合沉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航线,研究推测,这两艘小型商船可能正沿着南下的贸易路线驶往泉州,到市舶司登记后,直接或者间接将这些瓷器流转至更大范围的海上贸易网络(图5)。

图 3 沉船样本与窑址样本主成分分析图

图 4 浦口窑内部次级窑址主成分分析图

图 5 浦口窑产品向南运销路线示意图
本研究展示了瓷器产地精细化分析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并进一步验证了pXRF在普通日用瓷器溯源方面的高效性和可靠性。通过对小型商船出水粗制瓷器的细致分析,研究团队成功还原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网络的部分路径,为理解区域市场互动与海洋贸易网络提供了新的考古证据。
yl6809永利官网博士研究生陈志涛为论文第一作者,yl6809永利官网徐文鹏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甘才超研究员、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羊泽林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刘秋城助理馆员为共同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4BKG024)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l2gn8MrPsN-Hl
图文:陈志涛、徐文鹏
排版:刘 婧
责编:林思宸
审核:张闻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