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多小时,我们跨越了近两千公里,从台湾海峡的西岸飞向祁连北麓、河西走廊。当飞机冲破云层,大家在下降的颠簸中惊醒,土黄的大地褶皱突然出现在窗外,浑浊的大河切削出深邃的谷地,一种与东南,乃至整个东部地区截然不同的景观——几乎看不到一点绿意——展开在眼前,地理书上学过的塬、梁、峁、川在这里化作细小的波纹,仿佛一切生灵细节都隐没在了大地皱纹里,可有可无。

然而,只有放下身段,拒绝俯视与走马观花,落地、放大、接近、艰难而努力地融为一体,从“荒凉”的表皮下看见壮丽的山河与热烈的生活,看见荒滩上土沟里的千百万人民,吃饭、做买卖、争斗、信仰、行路,创造着彩色的文化,戍守过曾经牢固的“金城”,建设了南北两山间狭长的省会大城市,支撑起黑河-腾冲线以西唯一的985大学……这时,考察才算开始。


沿着曲折的道路走了两三个小时,终于到了甘肃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最大一块是丝路文明。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这个当然是镇馆之宝)、仪仗队、烽燧边戍文物、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文物国宝纷繁多彩,但这个彩色是多民族、多文明交流碰撞的结果:战争催生了边塞、车马与士卒的家书简牍,贸易凝固为胡人面孔的唐三彩牵马俑……这正是“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张国卿,2025年7月8日


清晨的兰州还带着一丝凉意,但我们“河西飞鹭”暑期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已经早早集合,精神饱满地迎来了第二天的行程。今天的主题是“简牍与古镇”,我们在纸墨与砖瓦之间,继续探寻甘肃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

上午,我们前往甘肃省简牍博物馆。这是国内首个以简牍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馆藏丰富,尤以居延汉简的最为引人注目。居延汉简作为汉代边塞军政文书的重要实物资料,内容涵盖军事、法律、行政、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是研究汉代西北边疆社会的重要窗口。我们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逐简细读,仿佛穿越千年,听见了边关将士的呼号与家书的呢喃。参观时正逢秦代考古成果特展,这个特展展示了秦统一六国后在西北地区推行的制度与文化影响和甘肃省的考古学者们历年来对甘肃秦文化的重要研究成果,让我们对秦统一西北,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下午,我们驱车前往青城古镇。青城古镇位于兰州市 榆中县,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我们首先参观了碑林,这里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碑刻,内容丰富,书法精美,是研究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我们在兰州大学学长的带领下,逐字解读了其中的部分精品碑刻,了解青城镇的创立过程以及当地的民间信仰、宗族势力的发展状况。随后,我们走访了青城书院,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学堂,曾是当地的文化教育中心,书院内古朴典雅,书香气息浓厚,曾在有清一代培养出十名进士,使青城镇拥有比肩县城的文化氛围,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情怀。


古镇另外的重要研究点为高氏宗祠与城隍庙。高氏宗祠建筑保存完好,展现了完整的家族祭祀体系和清代民居建筑的高超技艺;城隍庙则反映了当地百姓复杂多元的宗教生活与精神寄托。我们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缓步前行时,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车马慢、书信远的年代。

第二天的行程在夜色中落下帷幕。我们在简牍中触摸历史的温度,在古镇中感受文化的延续。甘肃这片土地,不仅有着雄浑的自然景观,更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只有真正走近它,才能读懂它的壮丽与深情。
——郭以钧,2025年7月9日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微信扫一扫可打开此内容,
使用完整服务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听过